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的一款标价988元的”水晶饮用水”引发舆论热议。这款产自某高端饮用水品牌的玻璃瓶装产品,以每瓶内含3颗天然白水晶为卖点,号称”将自然能量融入饮用水”,其价格是普通瓶装水的近千倍。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称水晶经特殊工艺处理,不会影响水质安全,但拒绝透露具体生产工艺。
有网友认为”存在即合理”,在社交媒体晒出购买的网友@珠宝设计师Lily留言:”相比动辄上万的奢侈品包,988元的水晶瓶既是艺术品又能收藏,放在化妆台当摆件多独特。”有人将其类比球鞋、盲盒等小众市场,认为”为兴趣买单无可厚非”。
反对者则直指这是”现代版买椟还珠”,微博话题#988元的水晶水值不值#下,财经博主@冷眼观经济算了一笔账:按展会公布的3克水晶含量,即便选用顶级白水晶原料,成本不超过30元,普通玻璃瓶成本约8元,剩余950元溢价空间令人咋舌。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专家王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天然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长期浸泡不会产生特殊功效,”若商家暗示保健功能,涉嫌违反《广告法》”。北京大学消费行为学专家李博士分析,这类产品本质是”符号消费”,瞄准的是新富群体对身份标识的需求,”就像二十年前有人收集瑞士空气罐头,现在的水晶水不过是消费升级版”。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有网友翻出百年前的”镭水”事件:1920年代美国曾流行含镭矿泉水,厂商宣称可治疗风湿、高血压,导致多名富豪因辐射中毒身亡。这种黑色幽默的对比,折射出公众对”概念营销”的警惕。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消费者展现出了更成熟的判断力,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该产品上线三天仅售出27瓶,评论区最高赞留言是:”建议买瓶农夫山泉,剩下的钱去东海批发水晶。”
当消费超越实用价值转向情感价值,988元的水晶水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有人看见泡沫,有人看见商机。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证实,水晶在静态水环境中不会释放微量元素,但浸泡30天后出现肉眼不可见的表面腐蚀。这或许给了人们另一个思考维度——被资本精心包装的”稀缺性”,是否也像那些渐渐消融的水晶,终将显露出本真模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