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的消息,将小米推向舆论焦点。脉脉平台上员工爆料称,小米部分部门要求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请假一天需“补工时”,排名靠后者可能被约谈甚至劝退。这场争议不仅撕开了科技公司“高效神话”的背面,更暴露了企业管理中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困境。
根据多名小米员工透露,不同部门的工时要求差异显著:手机部门部分团队日均需工作12.5小时,极端情况下甚至达14至15小时,而外包员工则面临更严苛的“每日必须待满11小时”规定。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要求多为领导口头传达,缺乏书面记录,员工若想维权,将面临举证困难的现实。
一位江苏员工表示,即便平均工时达到12小时,仍因“排名靠后”被约谈,请假制度更被设计为“工时惩罚”——请假一天需额外加班补足日均8小时基准。这种以“效率”为名的管理逻辑,实质上将员工推向了无休止的工时竞赛。
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支持者认为“互联网行业本就高强度”,并举例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的类似现象,称“高薪必然伴随高付出”。
但更多声音直指小米涉嫌违法:根据《劳动法》,企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而小米部分员工的日均工时已远超这一限制。有网友讽刺道:“雷军日赚1800万,员工时薪却买不起一台红米手机”。外包员工的处境尤受关注——无五险一金、随时可能因工时不足被开除,却被要求与正式员工同等工作时长,这种“双轨制”被批为“现代包身工”。
劳动法专家指出,小米的工时管理存在三重问题:一是口头指令规避书面证据,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工作条件明确化的要求;二是强制加班未足额支付报酬,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标准;三是通过“工时排名”施压,可能构成变相胁迫。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分析:“若员工日均工时确达11.5小时,扣除午休后相当于每月加班超100小时,远超法定36小时上限,企业面临集体诉讼风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企业价值观的异化。小米曾以“和用户交朋友”的亲和形象著称,但此次事件暴露出其内部将“奋斗”异化为“工时内卷”的文化扭曲。有学者指出,过度依赖工时考核会扼杀创新—— “当员工疲于填满考勤表时,谁还有精力思考产品突破?”这种短视策略与雷军“互联网思维”的公开倡导形成刺眼反差,有网友质问:“如果创新要靠透支健康实现,‘让每个人享受科技乐趣’的承诺还剩几分真诚?”
小米并非孤例。从拼多多的“本分论”到字节跳动的“大小周”,中国科技企业的增长神话常与“超长工时”绑定。然而,当特斯拉因种族歧视赔偿1.37亿美元、微软推行四天工作制提升40%效率时,国际经验已证明:人性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立。
反观小米,其2024年净利润达272亿元,雷军持有小米集团24.2%的股份,若依此估算,日赚超过1800万元,而雷军个人财富突破2200亿,却未将红利同步至基层员工,这种失衡终将反噬品牌声誉。
当Z世代员工愈发重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当法律监管逐步收紧,企业若仍沉迷于“工时军备竞赛”,恐将付出更高代价。正如于东来所言:“当我们不再为钱工作时,钱却追着我们跑。” 胖东来管理模式的启示在于,商业成功与人文关怀并非对立,而真品换真心的经营理念,正在影响更多企业重新思考商业本质。
真正的效率,不该是工时的长度,而是创造的价值。小米的当务之急,或许不是辩解“均值11.5小时是否合理”,而是重新思考:一家标榜“感动人心”的企业,该如何让员工的心不被疲惫与焦虑填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