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化升级:从人形概念到任务执行 核心或在于构建这一能力

5月10日讯(记者 唐植潇) 当前,具身智能正从“人形想象”向“任务执行系统”的语义与工程转向。

在近日举行的Tech World大会上,联想发布“超级智能体”矩阵,涵盖个人、企业与城市三个层级,配套推出AI PC、车载平台、推理引擎与机器人智算平台 RH1。

联想车计算创新管理总监孙炳川在论坛上表示,RH1平台面向的是“泛机器人”的智能部署需求,目标是以强算力与车规级安全标准,支撑多类型、多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开发与系统落地。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尽管人形机器人具有广泛的概念吸引力,但其在平台标准、成本控制与部署复杂性上仍面临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具身智能的垂类工程路径更具现实可行性,尤其在结构化工序与标准作业流程的工业应用中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来自芯片、机器人、仿真平台等领域的多家公司也在推进“去人形、轻平台”的具身智能方案,从操作能力、感知融合、路径优化等工程维度切入,试图在垂类场景中构建更具落地效率的智能系统。

具身智能核心或在于构建闭环能力

在“具身智能与智能驾驶技术创新论坛”上,多位来自芯片、机器人与投资机构的嘉宾达成共识:具身智能的核心不在于形态仿生,而在于是否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能力。

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表示,当前整个汽车行业的下一站正是机器人,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的底层芯片架构、计算模型存在高度复用性,“我们正在将从自动驾驶中验证的端到端模型,延展至多传感器、多指令维度的具身系统” 。

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认为,“人形只是表达方式,真正关键是任务操作能力。”他强调,随着AI模型能力上行与工业场景结构下沉,产业正从争论机器人的“长相”,转向构建能完成任务的系统。

戴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王煜教授认为,“机器人不是走路难,是操作难。”其团队通过毫米级触觉传感器和外骨骼系统,提升机器手的操作泛化能力。他补充道,复杂操作才是大模型与机器人能力结合的真实考场。

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具身智能不仅仅是控制移动,而是面对“非结构化世界”的操作挑战。“从车规芯片到仿生控制系统,我们正在把智能驾驶时代构建的所有能力,重新拼装成一套适应复杂环境的操控逻辑。”

在联想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总监徐浩煜看来,多智能体协同仍是技术稀缺点,“就像人类社会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复杂目标,未来机器人也需要具备自主协作与任务动态分配能力。”他认为,当前“多体闭环”系统仍属学术探索期,距离产业级部署尚有空间 。

这一行业共识逐渐显现:具身智能的演进不在“是否拟人”,而在于“是否能动手”。东吴证券也在近期发布的《具身智能:万亿赛道,落地元年》中表明,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智能体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

具身智能回归工程本质

当前,具身智能的工程实践多数集中在边界清晰、结构可控、ROI明确的封闭场景中。工业巡检、物流搬运、结构质检成为讨论最频繁的典型场景。

一位参会企业负责人直言:“人形机器人很好看,但不好用;真正推动产业的是能干事、可维护、算得过账的系统。”

这一趋势也在更多具身系统开发与部署尝试中得到体现。

例如,北理工构建了融合三维虚拟引擎、数字孪生与深度强化学习的具身空间仿真平台,用于支持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训练,涵盖无人船、无人车等场景。

在制造业领域,灵宝CASBOT机器人已部署于联想柔性产线,配合力控技术与精密操作模块提升工位柔性与任务适应性。

微亿智造推出的“创Tron”工业机器人则围绕复杂感知、多维路径规划等能力进行模块化构建,面向高频变化的离散制造场景。

云鲸智能等清洁机器人品牌正探索“从单一设备到具身网络”的系统架构升级,将具身智能理解为一套连接感知模组、路径规划与执行引擎的“结构中控”。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共同发展趋势:具身智能正在“以任务为轴”,将感知、计算与执行解耦后重构整合,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垂类经验,在仿真系统、工业机器人、物流终端等方向展开差异化部署。

企业差异化布局与政策驱动

具身智能行业正呈现出技术迭代加速与场景落地深化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多模态大模型不断突破任务泛化能力,端到端VLA系统、分层推理架构在工业与服务场景中获得初步验证。

另一方面,机器人本体、传感模组、边缘算力平台等基础硬件进入量产周期,工程闭环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结构部署”。

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正沿着差异化路径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自主研发的关节驱动技术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与特斯拉Optimus产业链深度绑定。2024年推出仿人灵巧手模块,支持复杂抓取任务。

华为通过哈勃科技入股千寻智能,整合昇腾芯片、盘古大模型与鸿蒙系统,构建机器人 “大脑” 与 “神经系统”。千寻智能首款商用机器人 Moz1 搭载26个自由度力控关节,功率密度超特斯拉Optimus 15%,计划2025年落地服务与工业场景,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制造业工厂项目。

优必选与东风柳汽合作部署20台Walker系列机器人进入车厂,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工业应用。其 “天工行者” 科研级机器人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慧思开物”,推动多机协同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正加速产业生态闭环构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陆续发布具身智能专项政策,设立引导基金,推动核心部件国产替代与产业链协同。

上海通过“专项基金+政策协同+场景开放”的组合拳,构建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包括10亿元专项基金 + 百亿母基金联动,覆盖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全链条,开放高端制造、医疗、物流等真实场景等。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目标突破 100 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链国产化;深圳同期推出行动计划,设立百亿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与AI芯片攻关。

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326亿元,中国占比超44%。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有望复制电动汽车产业链优势,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创板日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2648.html

(0)
科创板日报的头像科创板日报
上一篇 2025年5月10日 下午12:11
下一篇 2025年5月10日 下午12:11

相关推荐

  • 高瓴、地平线一起投了个种子轮丨投融周报

    大家好,我是长风。今天给大家带来这一周资本市场的专业投研信息。 本周焦点回顾: 新消费赛道,元宇宙再度翻红。本周,元宇宙独角兽东超科技完成5800万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河南洛阳国资旗下新型显示产业基金领投,老股东合肥高投跟投。此外,AI 驱动的元宇宙数智化服务平台新看点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盛景嘉成。 硬科技赛道,新材料迅速走红。本周,孚远新材料宣…

    2025年1月26日
    6200
  • DeepSeek,“朋友圈”爆了

    AI圈的当红辣子鸡,已经引发了厂传厂“交友”的现象级表现。  国内,云厂商跑得最快。  2月1日,华为云就打响第一枪,随后腾讯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京东云、联通云等主流云平台也相继宣布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  同期,DeepSeek的这股“接入热”还蔓延到了各大芯片厂商、应用端企业,呈现出“提速”态势。  短短一周内,不仅海光信息、摩尔线程等芯片厂…

    2025年2月7日
    5900
  • 军品业务收入及毛利率提升 华强科技2024年净利同比增184.26%

    4月24日讯(记者 黄修眉)华强科技4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6.11亿元,同比增长6.74%;实现归母净利润2252.79万元,同比增长184.26%。 由此计算,2024年第四季度,华强科技实现营收2.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07.26万元。 华强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财务表现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军品业务收入和毛利率的提升以及…

    2025年4月24日
    3100
  • 字节向肿瘤治疗开了一枪

    又有互联网大佬,跟肿瘤拼上刺刀了。 知名民营肿瘤医院美中爱瑞在1月10日正式与新加坡创新药企百济生物签约,二者共建的“中新肿瘤防治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医学中心”(简称TMC)北京基地,将围绕肿瘤细胞疗法开展研究合作。 其中,美中爱瑞医院,就是字节跳动花百亿元收购的实体医院——美中宜和旗下的肿瘤医院,按照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创始人、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CEO胡澜博士…

    2025年1月24日
    5800
  • 财联社汽车早报【5月1日】

    乘联分会:4月1-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39.1万辆 同比增长10% 4月30日,乘联分会发布数据,4月1-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39.1万辆,同比去年4月同期增长10%,较上月同期下降1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51.8万辆,同比增长7%。4月1-27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72.8万辆,同比去年4月同期增长24%,较上月同期下降10%,全国新…

    2025年5月1日
    3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