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运签#
当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代表团在伊斯坦布尔重启三年来首次直接谈判时,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对话,却意外成了北约的“耻辱现场”。巴西分析师佩佩·埃斯科巴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北约的“狂吠”掩盖不了其战略溃败的现实,欧洲的软弱与分裂在这场谈判中暴露无遗。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俄罗斯派出的代表团团长是梅金斯基,而泽连斯基则因普京缺席愤然离场,痛斥俄方“缺乏诚意”。双方唯一达成的共识是交换1000名战俘——看似人道,实则各取所需:乌克兰急需补充兵源,俄罗斯则借此塑造“和平形象”。真正的核心议题——领土争议、安全保障、北约东扩——全被搁置,谈判沦为一场“外交行为艺术”。
北约的尴尬在于,它既是这场冲突的推手,却又无力掌控结局。三年前,北约东扩的野心将俄罗斯逼入墙角,引爆俄乌冲突;三年后,当俄罗斯通过战场优势反客为主时,北约却连斡旋谈判的主动权都丢了。就连英国退役海军准将史蒂夫·杰米都承认:“俄罗斯在掌舵,而欧洲还在幻想失败者能制定规则。”
北约的屈辱,本质是欧洲的虚弱。马克龙曾高喊“欧洲战略自主”,但现实是,5亿欧洲人仍需依赖3亿美国人的保护,对抗1.4亿俄罗斯人。欧盟计划砸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但这笔钱仅相当于美国一年的军费,且法德为资金分配吵得不可开交。更讽刺的是,欧洲国家长期依赖美国武器,连生产线都难以重建,所谓的“防务一体化”成了空谈。
网友对此辛辣吐槽:“欧洲就像一群穿西装的贵族,手里举着木剑,还以为是屠龙宝刀。”“北约的口号应该改成‘保护费到账,服务即刻生效’。”而泽连斯基对北约的斥责——“荒谬”“不尊重”——更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欧洲的“救世主幻觉”。
北约的溃败背后,美国的角色耐人寻味。特朗普一边威胁“退出北约”,一边怂恿欧洲自掏腰包。这种“既要欧洲抗俄,又不愿全力买单”的策略,让欧洲陷入两难:既要承受能源涨价、难民潮的冲击,又要在俄美夹缝中维持“盟友体面”。
有分析认为,美国早已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欧洲不过是其全球棋盘上的“次级棋子”。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劝乌克兰“为和平妥协领土”,实则是为美国甩掉包袱——毕竟,让乌克兰流尽最后一滴血,远不如让俄罗斯与中国“互耗”符合美国利益。
伊斯坦布尔谈判虽未带来和平,却撕下了北约的“霸权滤镜”。俄罗斯用战场优势和外交韧性证明:地缘政治的游戏规则,终究靠实力而非口号书写。而北约的“脑死亡”症状,不仅是军费分摊的扯皮,更是价值观同盟在现实利益前的崩塌。
有网友戏言:“当北约的‘道德大棒’砸不动时,它连纸老虎都算不上。”这场谈判留给世界的启示,远比战俘交换更深刻:霸权终会老去,而多极世界的潮水,早已漫过北约的旧船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