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 00 后女子马女士,先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幸遭遇电信诈骗,损失 1600 元。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未选择向警方求助,而是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试图借助 “黑客” 之力挽回损失,结果再次落入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又被骗走 4000 元。
据悉,马女士在收到虚假招聘邮件后,下载了一款投资理财APP,向对方转账1600元后察觉异常。但令人意外的是,马女士并未选择报警,反而点击网站广告联系所谓“黑客”追款,结果被要求缴纳4000元“防恶意追回保证金”二次受骗。直到发现手机里多个未接的“96110”反诈电话,她才如梦初醒,惊觉落入连环骗局,最终无奈前往派出所报案。
警方凭借专业的刑侦手段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很快锁定了两次涉诈的犯罪嫌疑人袁某。袁某到案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据其供述,他曾将自己的银行卡账户及密码提供给他人,或许是良心发现,或许是畏惧法律制裁,他表示愿意积极退还马女士全部被骗资金。目前,袁某已被徐汇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对其余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回顾这起案件,马女士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落入二次诈骗的陷阱呢?从心理层面来看,当人们遭遇诈骗后,往往会陷入极度的自责、焦虑与恐慌之中,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会使他们丧失应有的理性判断。此时,骗子利用受害人的这种心理,抛出看似诱人的 “解决方案”,受害人便极易上钩。就像马女士,在初次被骗后,内心充满了不安与懊悔,迫切想要弥补损失,这种急切的心态让她在面对 “黑客” 的诈骗手段时,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盲目相信了对方的说辞。
网友评论中,既有“交过智商税才懂社会险恶”的年轻群体自嘲,也不乏“平台为何放任虚假追款广告”的质疑声。有网友评论道:“太心疼她了,被骗一次已经够惨了,没想到还会陷入二次诈骗,希望她以后能提高警惕。” 也有网友反思道:“这女的被骗不足为奇,智商真是让人无语啊!这也提醒我们,遇到问题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要相信警方,走正规途径解决问题。”
这类“二次诈骗”实质是人性弱点的精准打击。诈骗分子深谙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当人们面对已发生的损失时,愿意承担更高风险试图弥补,却忽略新风险可能带来更大伤害。这也说明民众的反诈意识亟待提升。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潜在目标。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身的反诈意识和防范能力,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选择向警方求助,切勿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