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景区内,一座圆形古墓沉寂千年,近日,因因身份争议登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座墓碑刻有“大唐名相狄梁公墓”字样,自明代重立碑石以来,墓主究竟是唐代名相狄仁杰,还是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始终未有定论。
4月22日,瀍河区文旅局公开回应称,经专家确认,该墓为狄仁杰所有,并正式挂上“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牌”,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然而,这一“定论”并未平息争议,反而激起学界与公众更激烈的讨论。
当地文物部门解释,挂牌依据是“前两年专家的确认”,主要基于墓前明代碑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的记载,以及史料分析中的“主流观点”。洛阳市文物局进一步表示,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这一结论的论证细节尚未公开。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若仅凭明代碑刻断代,缺乏唐代墓志铭或实物佐证,结论的科学性存疑。此外,狄仁杰家族墓群位于洛阳北邙山双碑凹,其曾侄孙狄兼谟的墓志出土后,更强化了狄氏家族葬于邙山的传统。有学者直言:“狄仁杰身为李唐忠臣,独葬佛教圣地白马寺,与其生平立场相悖”。
反对者提出,薛怀义作为武则天男宠,生前受封“梁国公”,且史料明确记载其死后“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而狄仁杰葬于白马寺的记载,在唐代文献中毫无踪迹。更耐人寻味的是,薛怀义曾任白马寺住持,监修寺院,其墓地位于自己掌管的寺庙内,似乎更合逻辑。
网友的质疑则更为尖锐:“若墓中无文字证据,仅凭后世碑文,如何排除薛怀义?” 有人调侃:“狄公一生断案如神,如今自己的墓却成了谜题,莫非是历史开的玩笑?”还有观点认为,文旅开发或是推动“定论”的隐形推手——狄仁杰的“神探”形象深入人心,其墓地的文化IP价值不言而喻。
这场争议的本质,实为学术严谨性与文化遗产利用的博弈。官方挂牌为游客提供了明确的文化符号,却未完全回应学术界的核心关切:为何不公开专家论证的详细过程?是否存在考古发掘计划?若仅以“主流观点”为由,难免被质疑为“行政定论”。
对此,洛阳市文物局表态“允许合理论争”,允许自由发表观点。这种开放姿态虽显包容,却难消公众对历史真实性的追问。或许,在墓前增设“多元解读”展板,既承认争议,又保留探求空间,才是平衡之道。毕竟,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答案,更在于层层剥开迷雾的过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