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这一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四川在前沿科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根据计划目标,到2027年,四川将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初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并形成多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届时,四川将引育一批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时推进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种脑机接口技术路径的研发。具体而言,计划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并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通过开放医疗健康场景,预计每年可服务超过5万人次的患者。此外,以“四川造”AR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为代表的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也将加速应用,推动高危行业、养老行业的机器人替代试点。
到2030年,四川的目标是实现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广泛应用。届时,全省将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计划中提到,每年将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3000例,服务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及数字成瘾疾病患者超过10万人次,康复设备应用超2万人次。同时,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将进一步渗透至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应急安全等多个重点领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数据来看,这一计划不仅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还细化了量化指标,体现了四川对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例如,到2030年,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数量将达到3000例/年,较目前的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而服务患者规模预计将超过10万人次/年,这表明相关技术已从实验室阶段迈向临床实践,具备了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计划的意义,可以将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类似项目进行对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美国、欧盟等地均已布局相关产业。然而,这些地区多侧重于单一技术路径或特定应用场景,而四川的计划则兼顾了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条技术路线,并覆盖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应急安全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更为全面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在高危行业和养老行业的机器人替代应用方面,四川提出了明确的试点方向,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还能有效降低职业风险,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此外,典型案例的应用也为这一计划增添了说服力。例如,“四川造”AR智能眼镜和人机协同外骨骼的研发与推广,将极大改善工业制造效率和医疗康复效果。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工厂中,工人佩戴AR眼镜即可实时获取操作指导,大幅减少人为失误;而在养老机构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借助人机协同外骨骼重新站立行走,重拾生活信心。这些场景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总体来看,《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不仅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还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和应用场景设计,增强了计划的可行性和吸引力。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步落实,四川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的重要高地,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人民铁道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