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运签#
5 月 13 日,美国白宫发布声明称,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当天签署了价值近 1420 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此乃两国有史以来签署的最大一笔军售协议。沙特为何会在此时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这么大一笔军售,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政治交易呢?
不久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冲突中,我国的武器得到实战验证,展现出良好性能,这无疑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增加了有力的竞争 “砝码”。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美国放出此信号,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
有分析认为,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歼-10C战机成功击落印度“阵风”等西方战机,首次实现中国高端装备与西方顶尖技术的实战对抗。这不仅巩固了中国武器的国际市场信誉,还可能促使更多国家考虑采购中国装备。美国选择此时宣布对沙特的超大规模军售,意在通过强化传统盟友的军事合作,抵消中国武器实战表现带来的潜在市场冲击。
然而,沙特此时豪掷千亿,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病急乱投医”。也门战场上,胡塞武装用廉价的无人机和导弹,把沙特价值百万美元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打成筛子。更讽刺的是,2023年沙特F-15SA战机因软件故障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后,美军顾问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升级需额外支付8亿美元”。这种“越买越弱”的困境,让沙特王室不得不加大赌注——毕竟在土豪逻辑里,贵的就是好的,哪怕买来的导弹连自家锅炉厂都防不住。
而美国看准了沙特的恐慌心理,将过期武器包装成“战略大礼包”。协议中的濒海战斗舰,实为美军淘汰型号,雷达性能比中国056护卫舰落后一代;所谓“太空能力建设”,不过是把马斯克星链换个商标卖给沙特。这种操作堪比印度狂购阵风战机,结果被巴基斯坦用中国导弹当靶子打——区别在于,印度摔飞机还能上热搜,沙特摔导弹只能默默掏钱维修。
这1420亿美元的本质,是沙特向美国缴纳的“保护费”。协议中暗藏玄机:30%金额用于支付美国顾问的“技术指导费”,20%用于购买“独家后勤服务”,剩下的才勉强算武器成本。网友辛辣点评:“这哪是军售?明明是苹果手机订阅制——不续费就变砖头!”
更深层的算计在于对冲中国影响力。三个月前,沙特刚与中国签署650亿美元合作协议,引进无人机技术和智能电网。美国立刻甩出军售大单,试图用导弹覆盖“一带一路”的脚印。但沙特的精明远超想象——他们一边签下美国军购,一边偷偷将石油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到28%。这种“骑墙战术”,像极了印度同时购买俄制S-400和美制F-35,搞平衡战术两边讨好。
这场交易的最大赢家,是美国军火商的董事会。雷神公司股价当日暴涨7%,波音连夜重启F-15生产线,洛马高管在社交媒体“感谢沙特老铁”。而协议中“军事院校教育合作”条款,实则为CIA培养亲美代理人;“信息通信系统升级”则是给沙特国防网络装上后门——未来若王室不听话,华盛顿动动手指就能让导弹基地瘫痪。
沙特看似买武器,实则在“购买被殖民权”。2017年1100亿美元军售中,沙特采购的“萨德”系统拦截率不足50%,沦为摆设;此次千亿装备到货后,大概率会重蹈覆辙。更荒诞的是,协议要求沙特未来四年向美投资6000亿美元,这笔钱最终会通过军火利润回流华尔街——相当于沙特自己花钱给美国造锁链。
这一幕与2017年特朗普首访沙特如出一辙:同样的紫毯,同样的F-15护航,同样的“史上最大军售”口号。不同的是,当年1100亿美元换来的,是沙特在也门战场被拖鞋军暴打;如今1420亿美元,恐怕连王室专机的空中安全都保障不了。
当伊朗亮出射程1200公里的新型导弹,当胡塞武装在社交媒体晒出美制战车残骸,沙特应该领悟了一个真理:靠买来的安全,永远比石油更容易挥发。有网友调侃:“美国卖给沙特的不是武器,而是‘挨打许可证’——越买越证明你欠打。”
这场被白宫吹嘘为“史上最大军售”的交易,本质是一场“安全幻觉秀”:沙特以为买的是护国神器,实际到手的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过时库存。或许十年后再看这场军售,它会和印度阵风战机一样,成为国际政治笑话集的经典案例。唯一的不同是,印度摔飞机还能上热搜,而沙特的千亿笑话,只会埋在石油管道深处暗自发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