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一位小米SU 7 Max车主的经历再次将这一话题推至舆论风口。
去年12月,葛先生以29万余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小米SU 7 Max,并在不到一个月后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根据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事故发生在夜间高速公路上,一辆货车突然变道,导致葛先生驾驶的车辆直接撞上货车尾部。湖北高速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指出,货车司机郑师傅与后续追尾的张先生负同等责任,而葛先生无责。
然而,这起事故背后隐藏的技术争议远比责任划分复杂得多。葛先生表示,事故发生时他正使用车辆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模式,但系统未能对前方货车的突然变道做出任何反应或规避动作,最终酿成碰撞。更糟糕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的30秒内,另一辆车又追尾了他的车辆,导致整车报废。尽管保险公司按照全损赔付了29万9千元,但葛先生的妻子因脑震荡住院多日,恢复过程漫长且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葛先生的小米SU 7 Max配备了激光雷达,理论上应具备更高的感知能力和安全性。然而,即便如此,这套智能驾驶系统仍然未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这让葛先生对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可靠性产生了严重怀疑。他提到此前安徽高速上发生的大学生车祸事件,虽然那几辆车并未配备激光雷达,但他的车却同样未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如果连最基本的避障功能都做不到,那么所谓的‘高端配置’又有何意义?”葛先生质问道。
此外,葛先生还提到了自己在短短二十多天用车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例如,智驾系统在红绿灯路口会错误判断车道并进行实线变道;面对高架导流口障碍物时,系统甚至直接选择撞击而非绕行。这些问题让他进一步质疑,是否是过度营销让消费者误以为这套系统已经足够成熟可靠,而实际上其表现远低于预期。
针对葛先生反映的问题,小米汽车全国客服回应称,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仅为辅助性质,驾驶员仍需时刻关注路况并及时接管车辆控制权。但由于葛先生的车辆已全损过户,具体数据无法提供,因此难以对其提出的质疑进行全面分析和解释。这种答复显然无法令葛先生满意,他表示将继续与小米汽车方面交涉,争取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近年来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部分原因正是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过高期待与现实性能之间的差距所致。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同时避免误导性宣传,已成为各大车企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起事故无疑是一记警钟。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它始终只是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类驾驶的完美方案。只有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和责任感,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确保出行安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中国投资观察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