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围绕“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推动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展开调研,并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强调,强化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功能,不仅是党中央赋予北京市和金融系统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一环。这一表态不仅明确了北京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也为首都金融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从数据来看,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早已稳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北京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近十分之一;同时,北京拥有超过400家持牌金融机构总部,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链条领域,成为我国金融资源最集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然而,面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北京金融管理中心的能级与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潘功胜在座谈会上提出,面向“十五五”规划期,中国人民银行将着力推进中央银行职能与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重点经济领域发展,确保首都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聚焦于优化金融功能布局,推动北京在科技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这些举措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北京在全球金融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的战略考量。
以科技金融为例,近年来,北京凭借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已初步形成金融科技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金融科技企业融资规模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20%,位居全国首位。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的支持将进一步加速北京科技金融发展高地的打造,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撑。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北京作为国家级金融决策中心,其政策协调能力和市场辐射效应无疑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北京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量接近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化实施,北京有望继续引领全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座谈会还特别提到了优化北京金融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北京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等方式,吸引了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在内的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这不仅提升了北京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也为本地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可以预见,在央行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的金融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
总体来看,潘功胜的发言既是对既有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角色愈发重要。通过持续完善金融功能布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以及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合作,北京不仅能够巩固自身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还将逐步迈向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全球金融中心。这种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中国投资观察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