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党上下以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努力,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风气持续向好。然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便可能反弹回潮。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监督问责和制度建设三方面久久为功,确保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作风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筑牢信仰根基、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才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良学风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例如,某地开展“初心使命大讨论”,要求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反思工作作风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这一活动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强化监督问责是解决作风问题的重要保障。尽管近年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顶风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隐形变异行为潜滋暗长。为此,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将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同时,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对享乐奢靡歪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比如,某市纪委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发现并查处了一批违规公款吃喝、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彰显了监督问责的强大威慑力。
最后,制度建设是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的根本保障。再完善的制度,若缺乏刚性落实,就会沦为“纸老虎”“稻草人”。现实中,“破窗效应”往往源于制度执行走样或选择性落实。例如,一些地方关于公务接待的规定,在应对新型违规吃喝问题时存在监管漏洞;部分基层工作考核制度则可能诱发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聚焦制度是否真落地、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及时查漏补缺,优化制度设计。例如,某省通过建立“四不两直”暗访机制,直接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有效避免了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
总之,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只有在思想认识上保持高度自觉,在监督问责上保持高压态势,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刚性约束,才能真正实现正作风、治歪风、树新风的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国际财经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