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举动,无疑在国际金融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一事件不仅关乎美国自身的经济信誉,更对全球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5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作出回应,强调美国应采取负责任的政策措施,以维护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一表态背后,折射出的是国际社会对美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普遍担忧。
作为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的评级调整一向被视为衡量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风向标。此次将美国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1,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再次遭遇类似降级。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的降级是由另一家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起的,而当时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债务水平。时隔十余年,同样的问题再度浮现,甚至更为严峻——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截至2023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突破3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0%,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穆迪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美国频繁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应对经济挑战,但这些措施并未带来长期增长动力,反而加剧了债务负担。与此同时,美联储为遏制通胀连续加息,进一步推高了偿债成本。数据显示,仅2023财年,美国政府用于支付利息的支出就将达到近1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国防预算的一半以上。如此沉重的财务压力,让外界对美国能否持续履行债务义务产生了质疑。
毛宁的回应中提到“负责任的政策措施”,实际上点明了当前问题的核心所在。一方面,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财政纪律,避免继续透支未来;另一方面,则需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然而,现实却显得复杂而矛盾。例如,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并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手段扶持本国产业,这些举措虽短期内有利于国内政治利益,但从长远看却可能进一步恶化财政赤字。
案例场景化来看,假设一位普通投资者正在考虑是否购买美国国债,他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一方面,美国国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风险资产”;另一方面,不断攀升的债务水平和潜在违约风险又让他心存顾虑。这种心理变化正是穆迪降级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而对于那些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国信用评级的变化更是一次警钟——过度依赖单一货币或资产可能导致巨大风险。
总体而言,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不仅是对美国经济治理能力的一次拷问,也提醒全球各国需重新评估自身的经济战略与投资组合。正如毛宁所言,维护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只有当主要经济体真正承担起责任,才能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活力。这一事件的传播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忽视基本经济规律终将付出代价。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第一财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