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全国通办”和取消户口簿要求成为亮点。然而,这一便利化政策却引发了年轻人的集体“警觉”,甚至有评论称其为“宽进严出是诈骗”。这种说法的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婚姻制度复杂心态的深刻矛盾。
从实际操作来看,“宽进”确实让结婚变得更加便捷。过去,流动人口若想领证,必须回到户籍地获取户口簿,再前往民政局办理手续,这不仅耗费时间,还可能因请假问题增添困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近5亿人户分离人口,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亿。这意味着,仅为了领取一纸婚书,许多人不得不往返奔波两天以上。而如今,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完成登记,极大简化了流程。
但与此同时,“严出”的设计也引发争议。自202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离婚需经历30天冷静期,整个过程包括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及登记五个步骤。相比之下,结婚所需程序显然更为简单。因此,部分网友将此解读为一种“不对等”的制度安排,认为它可能助长冲动结婚却难以解脱的现象。
不过,是否真的构成“诈骗”,还需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综合考量。事实上,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自由尚不足百年。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婚姻,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原则。然而,即便如此,自由恋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奢侈品。而今,随着社会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以审慎态度对待婚姻,甚至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保守倾向。
例如,在某社交平台上,尽管用户热衷于讨论瞬时心动对象(crush),但在涉及婚姻决策时,则倾向于借助他人意见进行“云相亲”。相关调查显示,70后群体中支持闪婚的比例最高,而90后对此持反对态度者居多;至于00后,则更强调理性与现实,其平均相亲年龄较90后提前了整整四年。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态度更加成熟,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责任承担的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政虽降低了形式上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家庭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法定结婚年龄设定上,还是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做法。例如,日本和韩国允许18岁以上人群结婚,但未满20岁者须获得父母同意;英国则设置了长达20周的无过错离婚冷静期。这些措施旨在引导人们认真思考婚姻的意义及其潜在后果。
此外,围绕婚姻话题还有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情感教育缺失、性健康意识薄弱以及个人信用状况等问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人工流产数量高达967.2万例,远超同年出生人口总数。而在金融领域,信用卡逾期金额在过去十多年间增长了十余倍,达到1239.64亿元。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双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
综上所述,“宽进严出”并非恶意设置障碍,而是希望通过制度引导个体珍惜婚姻关系,避免草率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结婚率、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趋势,还需出台更多鼓励性政策,并着力改善年轻人面临的经济压力、住房难题等实际困境。毕竟,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追求幸福生活时,真正的婚姻自由才得以实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