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硅谷的明星机器人公司 Figure和OpenAI彻底掰了。

昨日,Figure 创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在 X 上发文,宣布终止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转而专注于开发自己的 AI 系统。他透露这一决定源于“公司在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 AI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承诺将在未来 30 天内展示“前所未有的人形机器人技术”。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OpenAI 一直是 Figure 的长期投资者。去年2 月,Figure从OpenAI、英伟达、微软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手里获得6.75 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高达26 亿美元。紧接着3月就靠整合 GPT-4打造能与人自然交流、完成家务的Figure 01一炮而红。8月继续与 OpenAI 联手训练定制模型,推出号称“地表最强 AI 硬件”的Figure 02,进驻宝马工厂上岗打工。

一对曾经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忽然分道扬镳,过去有多你侬我侬,现在就多情断义绝。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1 诀别OpenAI,Figure 要“单飞”

然而对于 Figure 与 OpenAI 的“分手”,人们却并不感到意外。有评论认为,Figure早晚还是要依赖NVIDIA的 Jetson平台。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也有人猜测这是受到了DeepSeek的冲击。与 OpenAI 昂贵的付费模型相比,DeepSeek 强大的开源技术和高性价比显然更具吸引力。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Brett Adcock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他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合作的主要问题在于技术整合。虽然 OpenAI 是一家规模庞大、业务广泛的公司,拥有非常强大的智能模型,但将这些技术引入机器人等物理对象并非其主要关注点。

Adcock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开发能够专注于特定硬件的端到端AI模型。为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大规模的具身智能,Figure必须对机器人AI进行垂直整合。“我们不能外包AI,就像我们不能外包硬件一样”。公司必须从依赖外部AI能力,转向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因为“与外部AI的合作不仅繁琐,而且最终与我们的成功无关”。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四个月前,Figure宣布其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在宝马生产线上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操作速度提高400%,任务成功率提升七倍。几周前,Adcock又宣布,继宝马之后,公司成功签下全美最大企业之一作为新商业客户,并在其用例中成功运行了端到端神经网络。未来四年,这两家客户将助力Figure交付10万台机器人,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与此同时,Figure 累计15亿美元的融资额也为其团队扩张提供了充足保障。据硅星人从硅谷一线机器人创业者口中了解到,虽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确烧钱,但与特斯拉将Optimus投入自家工厂实操的路径不同,Figure属于典型的“只管生不管养”:机器人制造完成并售出后,部署和使用主要是客户端的事。因此它的实际开销与账面资金相比只是“洒洒水”。

最近,Figure 搬入了硅谷一处更大的办公室,以容纳日益壮大的员工队伍。Adcock 也借官宣与 OpenAI 告别之际,明面上为软件团队招兵买马,实际狠狠PR了一番。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2 OpenAI也要造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曾投资Figure和挪威机器人公司1X 外,OpenAI也在规划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业务。

上周五,OpenAI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一份意味深长的商标申请,显示OpenAI 计划开发一系列硬件产品。包括耳机、眼镜、遥控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保护壳、智能手表、智能珠宝,以及用于“人工智能辅助交互、模拟和训练”的VR和AR头显设备(默默感叹一句,真得好多…)。

其中特别提到了”用户可编程的人形机器人”以及”具有沟通和学习功能、用于辅助和娱乐人类的人形机器人”。

这一方向与 OpenAI 近期的招聘动态相呼应。其实早在 2017 至 2020 年间,OpenAI 就曾致力于研发通用机器人技术,推出过机械手操作、机器人解魔方等项目。但受限于当时的训练数据和资金状况,公司在 2020 年解散了机器人团队,将资源转向了后来大获成功的 ChatGPT。

而今随着公司实力壮大, OpenAI 决定重启机器人项目,由去年 11 月加入的前 Meta AR 眼镜硬件主管 Caitlin Kalinowski 领军。已放出的招聘职位包括电子感知工程师、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技术项目经理,年薪区间在36-44万美元之间。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计划采取全栈式开发策略,除提供AI模型外,自主研发从传感器系统到计算组件,再到专用 芯片的完整技术链条。这一思路与 Figure 不谋而合 —— 两家公司都认为,要在机器人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打通硬件与软件的边界,实现从数据采集、实时计算到物理操作的完整闭环。

如此看来,OpenAI与Figure的分道扬镳,说有好点是基于“技术整合”的战略考量,真实原因则很可能是利益分歧和主导权之争。既然双方都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各自单干。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3 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下一个是微软?

实际上,”与 OpenAI 分道扬镳” 似乎已经成为科技圈的常见剧本。大家非但不陌生,甚至听过太多次了。

且不论这些年成群结离职的技术骨干、部门高管和GPT元老们,公司最大的投资者微软在几番交手下,也已经与OpenAI渐行渐远。

自 2019 年起,微软就对 OpenAI 投入了包括云计算资源在内的 140 亿美元投资。这种合作本意是双赢:OpenAI 获得了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微软则可以将领先的生成式 AI 技术快速整合进 Bing、Office 和 GitHub Copilot 等产品中。

然而随着 ChatGPT 的爆红,双方关系出现了裂痕。OpenAI 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激增,微软的 Azure 平台有时难以满足,使得 OpenAI 转向 Oracle 等其他供应商寻求支持。就在上个月,OpenAI 宣布与软银、甲骨文联合启动 “星际之门” 计划,未来四年内计划投资 5000 亿美元建设 AI 基础设施,而曾经并肩的微软,这次的角色却被“降格”为“初始技术合作伙伴”。

此外,微软与 OpenAI 之间的一项 特殊的AGI条款也成为潜在导火索。根据双方协议,一旦 OpenAI 实现 AGI,便可终止与微软的部分合作。而值得玩味的是,双方在 2023 对 AGI 设定了一个秘密标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超越人类智能”,而是“开发出能够产生至少 1000 亿美元利润的 AI 系统”。

这一基于商业而非技术的定义看似为双方合作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实际上却成为束缚 OpenAI 发展的枷锁。以 OpenAI 去年约 40 亿美元的年收入来看,实现 1000 亿美元利润仍遥遥无期。意味着在达到这个门槛之前,OpenAI 仍需与微软共享技术与收益,不仅限制了 OpenAI 的发展空间,也削弱了其吸引新投资者和谈判更优条件的能力。而 OpenAI 转型为公共利益公司(PBC),更加剧了与微软的摩擦。

另有媒体披露,微软部分团队对 OpenAI 模型的使用权限和技术访问权限感到不满。同时,微软与 OpenAI 的销售团队有时会向同一批客户推销类似产品,导致双方在市场上出现竞争迹象。

不过,OpenAI 似乎已经很快找好了它的“下一个微软”。公司近期与软银展开深度合作,成立合资企业 “SB OpenAI Japan”,共同开发并推广企业级 AI 系统 Cristal Intelligence。此外,软银还承诺每年向 OpenAI 解决方案投资 30 亿美元,在集团内部大规模部署ChatGPT Enterprise技术。

而尽管OpenAI与微软在产品授权、API 访问等核心合作上仍然联系紧密,但财务压力、战略资源分配,以及 AGI 条款等因素,使得这段关系的未来充满着并不乐观的未知意味。

4 Figure扬言惊艳所有人,网友:又一个demo而已

说回 Figure,当 Adcock 信誓旦旦地宣称将在 30 天内用”机器人 AI 技术惊艳所有人”时,社区却并未买账。不少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过又是一次”酷炫demo 秀”,视觉效果到位了,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也有人觉得,这场分手戏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 是 OpenAI 想远离 Figure,而 Adcock 的高调宣言不过是在挽回面子。

Figure和OpenAI分道扬镳,下一个离开OpenAI的就是微软?

不得不说,在制造话题和营造声势这一项上,Figure 的 CEO 确实与奥特曼所见略同。只是跟微软一样,无论双方此前描绘了多么美好的合作愿景,到头来仍逃不过骨感的商业现实:所有理想主义,归根结底,都抵不过一桩生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8664.html

(0)
广众网的头像广众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6日 下午6:44
下一篇 2025年2月6日 下午6:45

相关推荐

  • “AI手机”能不能成,就指望最卷的中国市场了

    一直备受关注的AI手机市场,在同一天传出两个大动作。 先是三星宣布智谱的Agentic GLM成为其新手机Galaxy S25的AI能力来源,紧接着The Information爆料,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模型测试与合作伙伴探索后,苹果终于敲定了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这意味着,中国iPhone用户很可能在今年迎来一个由国产大模型驱动的iPhone。 与此同…

    2025年2月13日
    5100
  • 南京,一个C+轮要上IPO了

    随着双抗赛道成为全球创新药行业的新热点,跨国药企们纷纷“扫货”。2024年,关于双抗/三抗药物的大额BD交易,已远超过去三年中的任一年。  其中一笔就发生在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就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抗体LBL-051达成NewCo合作,总价值高达6.14亿美元。 也是在前后脚时间,维立志博就向…

    2025年1月19日
    5800
  • 千亿市值龙头,谋求子业务IPO

    宣告“A拆H”5个月后,近千亿市值的声光电龙头企业,正式迈出第一步。 1月20日,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微)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也是该公司创业板IPO撤单8个月后,再次重启IPO。 早在2020年11月,歌尔股份就曾宣告“A拆A”上市计划。然而在2022年10月过会后,歌尔微一直未提交注册,并于2024年5月,正式撤回A股上市…

    2025年1月22日
    5800
  • 卖厂卖医院卖子公司,药企“多元化”狂踩刹车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医药行业仍然热闹,几乎都在抛售核心资产。 以CRO巨头药明康德为例,2025年1月17日,其宣布出售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将位于亚特兰大和圣保罗的两大工厂卖给NAMSA。事实上,这已经是药明康德近一个月以来第三次抛售,前两次分别是将WuXi ATU业务的美国和英国运营主体股权以现金对价方式转让给Altaris,以及将位于爱尔兰的疫苗工厂…

    2025年2月7日
    8500
  • 华润微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石,2024年实现营收101.19亿,高端赛道布局加速

    4月29日,华润微披露2024年度业绩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华润微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1.19亿元,同比增长2.2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62亿元。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47亿元,同比增长11.6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3亿元,环比增长20.18%,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5年一季度,华润微实…

    2025年4月30日
    1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