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四川盐亭县70岁的范大爷,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失踪15年的女儿小红终于被找到,此时她已在河南组建家庭,育有两个儿子。
范大爷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小红自幼智力便有些问题,虽说也曾在学校读过几年书,但学习效果不佳。不过,小红十分勤快,总是主动帮忙做各种家务活。在范大爷眼中,女儿虽不聪慧,却有着一颗善良勤劳的心。
2010年,19岁的小红与男友前往广东打工。她仅负责在家做饭,男友则外出工作。然而不久后,小红意外失踪,家人张贴寻人启事无果。范大爷夫妇将本来要收为上门女婿的女儿男友收为干儿子,却始终未放弃寻女。直至2023年,警方通过人像比对和DNA技术锁定河南一名女子,确认其为小红。
据小红自述,她当年因“不知回家的路”流浪至河南,被一名老太太收留后介绍成家。警方调查显示,小红在河南的生活普通但稳定,丈夫对她“很好”,两个儿子已上学。范大爷虽欣慰女儿平安,却也因多年分离的遗憾五味杂陈。
对此,有人质疑:“智力障碍者如何从广东流浪到河南?是否有人贩子介入?” 另有评论指出,小红男友在失踪后迅速被范家“收编”为干儿子并娶妻生子,这一做法耐人寻味”。
有分析指出,智力障碍者外出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监护措施,此类群体易成为失踪高发人群。他呼吁建立全国性特殊人群身份追踪系统,并与DNA数据库联动。
小红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通过DNA比对、人像识别技术实现的寻亲成功案例显著增加。例如,2023年武汉警方通过DNA匹配帮助一名失踪15年的智力障碍男子与家人团聚;2024年金坛警方借助照片比对找回流浪10年的云南女子。公安部“团圆行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已通过技术手段帮助超11万名失踪者回家。
“找到即是圆满”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伦理选择。有网友感慨:“父亲认干儿子、女儿在异地成家,这种‘替代式亲情’是否是对现实的妥协?”5亦有评论反思:“当她被找到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场重逢是否会打碎另一个家庭的平静?”
此类事件凸显中国式亲情的韧性,小红选择留在河南,或许正是她对现有生活的认可。寻亲不应只有‘回家’单一答案,尊重当事人意愿同样重要。
DNA技术让小红与家人重逢,但真正维系她生存的,是流浪途中陌生人的收留与接纳。从四川到河南,这场跨越15年的轨迹,既是个人命运的漂泊,也是社会温情的接力。如今,范大爷计划暑假迎接女儿回乡探亲。而对于小红而言,那段“不知回家的路”的岁月,或许早已在河南的炊烟中找到了答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