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村庄的铁路弯道,竟成了村民口中的“死亡弯”。近日,“焦柳铁路穿村致19人身亡”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背后,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更是一条老铁路与沿线村庄长期共生却矛盾重重的真实写照。
据公开报道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焦柳铁路宋家湾村路段已发生至少19起火车撞人事故,遇难者以老年人、小孩和聋哑残障人士为主。最小的遇难者仅1岁半,而今年4月6日,15岁的残障留守女孩宋玉莹也丧命于此。这些数据令人痛心,同时也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为何这条铁路会成为“夺命铁轨”,又为何迟迟未能彻底解决?
焦柳铁路建于1978年,作为我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河南焦作与广西柳州,承担着晋煤、豫煤南下的重要运输任务。然而,在建设之初,设计者并未充分考虑沿线村庄的发展需求。以宋家湾村为例,铁路将村子一分为二,西侧住着600多人,东侧则有200余人,且近一半耕地分布在东侧。村民们日常耕作、出行都需频繁跨越铁轨,这使得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段铁路存在多个急弯和隧道,视线受阻严重。特别是在被称为“死亡弯”的K952+480处,已有至少8人在此丧生。尽管设置了多处警示标识,但村民为了方便,仍习惯直接横跨铁轨,而非绕行较远的涵洞或桥梁。这种行为背后,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困境——防护设施不足、替代通道不便,以及部分村民对安全意识的淡漠。
从法律角度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设计时速120公里以上的铁路应实行全线封闭。但由于焦柳铁路的设计时速刚好为120公里,因此安装防护栏并非强制要求。此外,铁路部门还面临资金压力和协调难度:修建防护栏可能涉及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及新增天桥涵洞等工程,成本高昂且周期较长。加之该线路以战备功能为主,商业收益有限,进一步加剧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尽管如此,近年来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措施。例如,加强司机瞭望鸣笛、增设自动播报提醒喇叭,并计划在今年6月启动防护栅栏封闭工程。然而,行动的速度显然不够快。就在今年4月,一名女孩因未能及时避让火车而失去生命。如果相关建设能提前完成,这样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持续数十年的风险暴露,伴随17条生命消失的惨痛教训,才迎来实质性的解决行动,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代价。对于类似的安全隐患,我们应当增强紧迫感和预见性,不能总是在事故屡次发生后才“亡羊补牢”。未来,如何平衡铁路运行效率与沿线居民安全,将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希望此次事件能够成为推动全面整改的契机,让“死亡弯”真正成为历史记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宝兴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