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吃动平衡身心健康”直指青少年肥胖问题这一社会热点。近年来,“小胖墩”现象日益普遍,肥胖已成为威胁我国青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达到11.1%,较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那么,“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我们对儿童肥胖存在哪些认知误区?又该如何科学管理孩子的体重?
专家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大多属于原发性肥胖,其背后涉及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不佳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在饮食方面,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健康,却忽视了高糖、高脂、高能量食物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夏燕琼强调,肥胖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过剩型的营养不良。“这些孩子往往偏爱油炸食品和甜食,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加剧了肥胖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们久坐时间显著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大幅压缩。数据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两小时,而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这种“摄入多、消耗少”的模式直接导致热量堆积,使体重不断攀升。
此外,睡眠不规律和学习压力过大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青少年患肥胖的概率比睡眠充足者高出40%以上。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降低基础代谢率,从而更容易发胖。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不仅是一个生理问题,还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隐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何伟健表示,肥胖与情绪问题常常相伴而生。一些孩子因社交孤立或自信心不足而陷入负面情绪循环,甚至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肥胖本身也可能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发力。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孩子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并鼓励他们参与多样化运动。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体育课程设置,提供更多适合青少年的运动项目,同时开展营养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最后,社会各界需加大对儿童肥胖问题的关注力度,营造支持健康生活的氛围。
总之,解决“小胖墩”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吃动平衡身心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而健康的童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新华网文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