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方神秘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其中杭州的“六小龙”企业更是备受瞩目。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均毕业于浙江大学,这一现象不仅凸显了浙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也引发了人们对高校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广泛思考。
5月19日至20日,由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与S的宝藏世界联合主办的《做多中国行》调研团走进杭州,首站定于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以下简称“浙大总部园”),探寻浙大创新创业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此次调研吸引了超过30名投资者积极参与,他们一同深入了解这片将高校科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地。
数据显示,浙大总部园已集聚超700家企业,其中包括2家世界500强科创企业、18家科创上市企业和7家准IPO/独角兽企业,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税收超25亿元(不含房地产税),科技融资池超百亿元。这些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浙江大学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的积极探索。
在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展厅,调研团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创新的奇妙世界。展厅通过“高质量科技供给”“高融合转化体系”“高水平转化成效”等主题展区,借助展览实物以及AI交互、触控LED屏、数字影像等前沿技术,立体化展示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赋能的完整生态链。例如,在“高质量科技供给”展区,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的盾构机装备、实现一万米海底深潜的自供电软机器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复合材料自动铺放技术与装备等,无不彰显出浙大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实力。
而在“高水平转化成效”展区,人形机器人、迅实科技的SprintRay 3D打印设备、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护航的柔性传感器等科技成果,则让调研团近距离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催生新的产业赛道。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
调研过程中,AI数智人及可视化智能健身器材相关负责人与调研团进行了深入互动,解答了大家关心的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等问题。通过交流,调研团发现,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浙大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价值闭环,以产业链的“痛点”倒逼技术攻关,汇聚技术、人才、场景、资本等要素,共同打造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针对初创企业面临的资金和资源难题,浙大总部园联合浙江大学和地方政府打造了多个孵化平台,配套德水基金、江芷基金、创新育成基金等公益基金,推出“零租金+公益基金+政策补贴”的组合拳,为初创企业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对于进入发展阶段的企业,杭州市余杭区支持建立的“月度协调例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按月上门服务,根据企业反馈问题当面解决。这一机制帮助浙达能源、沃乐科技等成长型企业快速获得千万元研发补贴,加速技术产业化;而对于启真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平台,余杭区则提供亿元资金支持,推动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浙大总部园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建设了杭州市飞航智能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技术验证—场景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概念验证体系,项目中试周期平均缩短30%,研发成本降低40%。
浙江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样本。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更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正如一位参与调研的投资人所言:“浙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是技术孵化的摇篮,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时代在线,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