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运签#
5月19日,美国突然宣布新型核弹B61-13提前一年完成制造,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21倍,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震动。按美方说法,B61-13专为摧毁深埋地下的军事指挥中心设计,能穿透数百米岩层,爆炸当量高达360千吨,一旦投下足以让整座城市瞬间化为焦土。耐人寻味的是,五角大楼一边宣称“不增加核弹总数”,一边却直言开发目的是“威慑主要核竞争对手”——中俄。
这场“核武秀”背后,是美国近年来频繁渲染“中俄威胁”的战略动作。自2023年起,美国多次炒作中国核弹头数量“激增至500枚以上”,甚至将中国地下导弹发射井称为“必须摧毁的目标”。而俄罗斯的科斯文斯基·卡门基地等地下堡垒,同样被美媒列为B61-13的潜在打击对象。有军事专家指出,美国试图通过“钻地核弹+隐身轰炸机”的组合,形成“先发制人”的威慑优势,本质上是在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将战术核武与常规战争模糊化。
面对美国的核威慑升级,中国并非无牌可打。尽管西方长期炒作中国核弹头“仅有260枚”,但俄方情报显示,中国实际拥有更多的核弹头,且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日趋完善。更关键的是,中国核力量布局强调“生存能力”——东风-41洲际导弹可机动发射,巨浪-2潜射导弹藏身深海,加上近年密集建设的地下发射井,即便遭遇首轮核打击,仍能保留足够反击力量。
中国东风 – 31AG,它射程超过 1.2 万公里,能覆盖关岛、夏威夷甚至美国本土,让中国具备了远距离打击能力。而且东风 – 31AG 采用公路机动发射方式,十分灵活隐蔽,敌人很难实时监测到它的动向,这就大大增加了我方核反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让敌方的 “先发制人” 战略难以奏效。还有,中国导弹具备末端变轨技术,这可是个 “大杀器”,任何拦截措施都很难保证能有效阻拦,极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
另外,中国在氢弹技术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今年 4 月,有消息称中国成功试验无核氢弹,这一成果引发全球关注。这种无核氢弹核心使用化合物氢化镁,虽然没有核材料,但威力不容小觑,引爆 2 秒内就能产生超 1000 摄氏度的火球,且持续时间长远超同类 TNT 爆炸。这一技术不仅展现了中国研发上的创新能力,也为未来在军事等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对此,有人嘲讽:“美国自己年年升级核武,却指责别人‘威胁和平’,典型的双标!”也有担忧声音:“这是要逼中俄造更多核弹吗?核竞赛谁才是赢家?”
有网友调侃:“重新在广岛投放,再测量一下范围,受损面积是之前的21倍,才能说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21倍,科学要严谨一点好吧。”“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当量为330万吨TNT,相当于广岛原子弹(1万吨TNT)的300多倍。 现在最新氢弹如何?我不说。”
不过专家提醒,现代核战没有绝对安全区,真正可靠的是“相互确保摧毁”的平衡——这也是中国始终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的逻辑。
有专家指出,美国提前量产这款核弹,一方面是想升级换代其核武库,之前的 B61-12 核弹是上世纪 60 到 70 年代的产品,技术状态和打击威力可能相对落后,B61-13 服役后能提升美国核武器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增大威力也是重要目的,B61-13 的 36 万吨 TNT 当量相比 B61-12 有了显著提高,而且针对地下目标进行了专门设计,弹头更坚硬,穿透能力更强,对地下指挥所和设施等的毁伤水平大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对B61-13的争议从未停歇。反对者认为,这种“可调当量”的核弹模糊了核战红线,可能诱发误判;支持者则鼓吹“以核制核”,声称只有绝对优势才能阻止中俄“冒险”。对此,中方多次强调,美国才是全球核威胁源头,并敦促其履行核裁军责任。
其实,在核威慑的游戏里,没有玩家能真正获胜,但当一方试图打破平衡时,另一方的回应或许不再是恐惧,而是更坚定的“以盾砺剑”。中国一直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希望国际社会能共同努力,推动核裁军进程,而不是陷入核军备竞赛的危险漩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