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运签#
一条金手链丢失,让郑州的于女士经历了从焦急到委屈的复杂心情。近日,于女士的女儿在商场不慎丢失了金手链,幸运的是找到了拾主,却没想到对方开口就是“每克800元赎金”,甚至理直气壮地称,基于价值要保管费。这场看似普通的失物纠纷,最终在警方介入后才得以解决,但背后的争议却远未平息。
于女士回忆,发现手链丢失后,发现是被一家三口捡走。然而,当她找到对方时,男主人本想归还,却被妻子一把拦住,称捡到了就是自己的。更离谱的是,女主人却拉着全家直奔金店问价,回来就开出800元/克的”赎金”,比当日金价直接翻倍。按手链克重计算,赎金高达数千元,远超实际金价。于女士当场崩溃:“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却要不回来!”
面对质疑,拾得者的辩解令人咋舌:“保管不要时间精力吗?不要成本吗?””这种逻辑看似“讲道理”,实则混淆了义务与权利。根据《民法典》,拾得者必须归还失物,且只能主张“必要保管费用”,例如为保管物品产生的交通费、寄存费等,而非漫天要价。但现实中,总有人将拾金不昧视为“商机”,甚至误以为“捡到即有权讨价还价”。这种心态背后,既有对法律的漠视,也有道德底线的滑坡。
事件曝光后,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批评拾得者“贪婪”。有人直言:“要一两百感谢费合情合理,但按克算钱就是敲诈!”这种情绪背后,是社会对“善意”与“交易”的界定争议。有网友算账:“800元一克比金店卖价还高,这是要感谢费还是打劫?”
那这捡到手链的女主人,到底是啥心态呢?从她的行为来看,那是被贪婪冲昏了头脑。她看到金手链的那一刻,第一反应不是物归原主,而是想着怎么从这意外之财里捞一笔。当发现手链价值不菲后,更是起了歪心思,觉得失主肯定特别着急,会不惜一切代价把手链赎回去,于是便大胆开价,完全不顾及道德和法律。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起纠纷看似个案,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的角力。当“拾金求酬”成为某些人的“潜规则”,亟需更清晰的法治教育与道德倡导。或许,下次捡到他人财物时,多一分换位思考,少一分利益计较,才能让“物归原主”不再是一场拉锯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4195.html